什么是数字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的问题与挑战有哪些?

2020-11-09 15:34:27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数字普惠金融泛指一切通过将数字技术与金融业的融合,促进普惠金融的行为。相比传统的普惠金融模式,数字普惠金融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升了普惠金融的区域覆盖度和地域穿透性,降低了运营成本和进入门槛,成为推动普惠金融向深、向广发展的重要动力。2016年9月G20峰会上也将数字普惠金融作为重要议题共同探索其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我国基于数字技术的金融机构与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在2011-2018年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地区间的差距不断缩小,普及度不断上升。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态模式,我们在探讨其发展路径的同时,也应该同时注意以数字技术发展普惠金融带来的问题,关注金融风险形态的变化,前瞻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保障金融的稳健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的问题与挑战

总体看来,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数字技术这一关键纽带连接了金融服务提供方、金融服务消费者、监管部门三个主体。数字普惠金融下,各主体均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和挑战。

(一)数字普惠金融提供方能力不足,数字技术存在风险。由于数字普惠金融的提供方突破了传统金融机构的界限,大量的新兴企业和代理商涌入金融市场。相比传统金融机构,新兴参与者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不深,内控制度和业务素质不强,风险承受能力不高,在金融服务安全性和业务连续性上均存在着较大隐患。另外,数字普惠金融模式下,数字技术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了金融服务的最终质量,并和客户个人隐私及金融资产的安全息息相关。然而新兴技术的运用通常都会带来新的风险,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参与方都可能因为自身能力的缺失产生较大的安全漏洞,从而出现隐私泄露、数据丢失、黑客入侵等信息安全事件,造成金融提供方和消费者的利益损失。

(二)数字普惠金融消费者金融知识、数字知识欠缺,风险意识淡薄。数字普惠金融的主要目标群体为老年人、低收入、低学历、乡村等群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金融知识和数字知识欠缺,对于数字化的金融服务往往难以理解其真实含义,也更难以准确把握其中蕴藏的风险。人民银行《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也表明上述群体的金融素养明显差于其他群体,且存在着一定的下降趋势。这一方面导致目标群体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接受度、信赖度不高,误拒了适合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也导致实际消费者因为理解错误、操作错误、交易错误等原因误受了不适合的金融服务,从而阻碍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有效应用。此外,受相关知识欠缺的影响,目标群体往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淡薄,相关消费者不能妥善保管自己的敏感信息,随意告知甚至出借自己的身份证件和银行账户、随意下载或点击来源不明的软件和链接、随意连接不明网络操作网银、支付业务等问题时有发生,导致相关消费者反而陷入了金融诈骗、信息泄露、被利用洗钱的漩涡,极大地损害了自身的利益。

(三)数字普惠金融监管部门监管成本上升,监管难度加大。一方面,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的加速融合下,金融机构间的互联互通更为频繁,系统内的耦合度和关联性更加紧密、金融风险可以进一步地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表现出更强的复杂性、传染性和跨地域性特征,使得传统监管手段难以有效适应这些新变化、新特征,监管成本上升、监管难度增大。同时,数字普惠金融涉猎多个领域(如支付、保险、信贷等),同一机构可能从事多种金融服务,混业经营趋势更为明显。这也会对目前的分业监管模式、金融与非金融部门间的协调监管带来较大的挑战。另一方面,数字化的普惠金融服务也加大了反洗钱难度。数字普惠金融给予了低收入群体“金融身份”和“数字身份”。然而,由于低收入群体本身能够提供的身份证明材料和信息都较少,信息收集难度较大,在数字化、非面对面的业务模式下,客户身份识别、资金来源信息和实际控制人信息的获取都将会更加困难。同时,数字普惠金融的代理商往往不具备良好的反洗钱制度基础,不能及时向金融机构反馈客户尽职调查信息,客户资料更新同步存在时滞,甚至可能出现代理商对于客户尽职调查仅仅流于表面等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反洗钱工作的难度。

规范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首先,应规范数字普惠金融行业的准入标准,健全风险提示和披露机制,保证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具有相应的风险控制及风险承受能力,引导数字普惠金融市场良性发展。其次,要明确数字普惠金融参与主体的反洗钱义务,指导并推动参与主体不断提升管理和技术水平,完善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的客户身份识别机制和交易监测模型,监督参与主体守法、合规、有序地开展业务。最后,政府部门、监管机构之间还需探索建立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共同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挥普惠实效。

(二)健全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为网络支付、移动通讯等数字化技术手段提供安全保障,鼓励金融服务提供方兼顾成本效益与用户安全,针对目标群体的能力和需求,研发安全、简单、易操作的使用界面,降低错误交易、账户冒用、数据泄露的风险,从而有效拓展数字普惠金融覆盖范围,支撑良好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环境。

(三)加强金融知识和数字技术的宣传教育。综合运用讲座、媒体等多种手段帮助金融消费者理解数字普惠金融的特征、风险与成本,强化消费者的金融风险意识、财产安全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提升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和数字素养,确保消费者能够充分理解相应的金融服务、充分了解自身的风险情况,防止消费者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维护好自身财产和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